蒸黃粑、發(fā)醪糟,、打糍粑,,春節(jié)總少不了傳統(tǒng)手工制作的美味加持,原材料,,就是一顆顆小小的糯米,。記憶中,年,,有火紅的顏色,,更有香甜的味道。
今年64歲的胡富強和妻子王國英,,是合江老城區(qū)大寺巷的“名人”,,黃粑、醪糟,、糍粑,,還有川南地區(qū)家家戶戶大年初一早上必吃的元寶粑粑,只要來老胡夫妻倆的攤點,,必須能買到,,連粑粑餡兒都給你炒好了,老兩口經(jīng)營這份營生已整整20年,,這份甜蜜事業(yè)的淵源,,還得從老胡的母親,胡老太太說起,。
王國英說:“我2000年10月份下崗,,之后我準備賣干鮮,老媽說賣干鮮掙不了錢,,說你還是賣醪糟吧,,我教你,她就教我醪糟怎么做,,水糖怎么熬,,黃粑怎么蒸。”
原來,,20年前夫妻倆雙雙成為下崗工人,,擺攤兒賣傳統(tǒng)小吃,可以說是一段美好新生活的開始,,20年來,,夫妻倆踏實勤奮,在繼承老一輩手藝的基礎上,,還對味道口感進行改進,,使其更勝一籌,,盡管生意越來越紅火,時常供不應求,,可夫妻倆依舊堅持純手工制作,,哪怕少賺點。
說起自己的手藝,,王國英打開了話匣子,,和糯米打了半生交道,饒是經(jīng)驗豐富,,可也容不得半點馬虎,,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,更不能辜負了老主顧們的信任,。
王國英說:“發(fā)醪糟沒有酒曲,,這個醪糟就發(fā)不好,多少糯米就要放多少酒曲,,必須要合適,,醪糟做出來才好吃,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,。”
堅持傳統(tǒng)手工制作,,工序繁瑣,但為保證足夠新鮮,、好吃,,多年下來,王國英早已養(yǎng)成凌晨4點就起床的習慣,,把做好的黃粑,、糍粑上鍋先蒸好,6點一到,,準時擺攤營業(yè),。可正如那句話,,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,,能為這份甜蜜的事業(yè)奮斗半生,王國英感到很幸福,,而最高興的事情,,還是自己的這份手藝終于后繼有人。
王國英說:“你自己要去創(chuàng)造,,才能掙錢,,我要把手藝傳授給兒子兒媳,,把手藝傳下去,,剩下的就讓他們自己去奮斗吧,。”
舊歲已展千重錦,新年再進百尺竿,,現(xiàn)在,,王國英老兩口的兒子兒媳、還有侄子,,都在學習傳統(tǒng)小吃制作,,誰能說這不是民族傳統(tǒng)薪火相傳的生動寫照呢?一顆顆小糯米,,都渴望著,,被制作成極致的美味,連接起一代又一代的骨肉親情,。
(合江縣融媒體中心:唐菱霞 王浩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