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來當“蜂王”,,致富路子寬——記合江縣白鹿鎮(zhèn)柏松村老干部袁仁篤
0
不詳
2015年11月12日
稀疏的頭發(fā),,斑白的兩鬢,矯健的步伐,,熟練的技巧,,一位老者來回穿梭在幾十個蜂箱間,誰能想象他已80歲高齡,?
38年如一日,,老支書譜寫不悔篇章
從17歲初任會計,,到55歲光榮退休,袁仁篤一干就是38年,。這38年里,,他當過會計、任過隊長,、還當上了支部書記,。“群眾選我,就是對我的信任,我有義務要把工作做好,。”袁仁篤斬釘截鐵地說到,。
以前的生活不富裕,袁仁篤就憑借著一股干勁,,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。白天,,他帶領群眾種小麥,、種水稻,群眾干時他在干,,群眾休息時他也在干,。晚上回到家中,袁仁篤還得忙自家的活路,。
“我是干部,,就得走在群眾前面,就得起帶頭作用,。”為了脫貧致富,,袁仁篤辦過紅苕粉絲廠、打米加工廠,、面粉加工廠,,還帶領群眾種過柑橘。沒有苗子,,他免費提供,;沒有技術,他免費指導,;群眾思想懈怠,,他挨家挨戶做工作。正是憑著這股“不服輸”的干勁,,袁仁篤贏得了村民幾十年的信任,。
懂經(jīng)濟、有頭腦,,老支書有本“致富經(jīng)”
退而不休,,熱情不改,袁仁篤依然走在致富的道路上,。“一寸光陰一寸金,,只要我走得、看得見,,我就要干下去,!”這是他的原話。
卸下了支書的重擔,袁仁篤養(yǎng)起了蜜蜂,,當起了“蜂王”,。“現(xiàn)在的蜜蜂有100余桶,到了天氣暖和的時候,,我準備把它們再分箱,。”袁仁篤介紹到。
養(yǎng)蜜蜂,,袁仁篤有獨特的技術,,那就是“追花走”、“流動放蜂”,。每到花開的季節(jié),,他就和三兒子開著汽車、拉著蜜蜂,、帶著帳篷,,哪里花開得好,就在哪里住,,等蜜蜂們“吃飽了”再去下一站,。最遠的,到過古藺,、貴州,;時間最長的,一出去就是2,、3個月,。有時借住在農(nóng)家,有時利用太陽能自己開生活,,總之,,袁仁篤把養(yǎng)蜂干得不亦樂乎。
“別看他年齡大,,可眼力還好,,管蜂、取蜂糖等技術活,,都是他在干,,我都不如他。”袁仁篤的三兒子開心地說著,。父子齊心,,其利斷金,光是養(yǎng)蜂,,一年就有20余萬元的收入,。
除了養(yǎng)殖蜜蜂,袁仁篤還種植了30畝真龍柚和5畝荔枝,現(xiàn)均已初投產(chǎn),,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,。
自己富了不算富,袁仁篤時刻不忘帶領村民致富,。目前,,他正在發(fā)動周邊群眾成片發(fā)展真龍柚。他承諾,,真龍柚苗他免費提供,,種植管理技術他免費指導傳授。只要大家肯干,,他盡全力支持。
言傳身教,、退位讓賢,,老支書事業(yè)后繼有人
袁仁篤育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,在教育子女上,,他一直堅持言傳身教,,要求子女們要愛勞動、多學習,、懂法律,、懂政策。在他的教育下,,子女們有的去了審計局,,有的去了質(zhì)監(jiān)局,還有的當了志愿軍,,都把他踏實,、肯干的精神傳承了下來。
55歲那年,,袁仁篤主動提出退位讓賢,。一方面,他感覺到年齡大了,,精力不足,;另一方面,他想讓年輕干部有更多施展才華的舞臺,。在“退休”之前,,袁仁篤也給了組織一個滿意的交待,培養(yǎng)推薦了一批能干會干的年輕干部,,其中,,劉萬榮從他退任至今一直連任該村支部書記,深受群眾好評。袁仁篤的事業(yè)有了可靠的繼承人,。
袁仁篤最關心的,,還有他的技術。“兒女們都各有各的前程,,只有三兒子,,愿意跟我學,我很高興,。”袁仁篤欣慰地說到,。不管是養(yǎng)蜂,還是栽種真龍柚,,他都把技術經(jīng)驗一點一滴地傳授給了三兒子袁衛(wèi)平,,至此,袁仁篤的技術也有了傳承人,。
缺資金,、缺幫扶,老支書也得“皺眉頭”
這段時間,,袁仁篤都徘徊在自家門前發(fā)愁,。原來,在他門前不遠處有條小河,,老式的石頭路面非常危險,,夏天漲水過不了,冬天長期下雨,,路面滑,。可這條路卻是柏松,、尹家坪,、水竹三個村一千多名群眾上街、看病,,以及學生上學的必經(jīng)之路,。
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,袁仁篤想從自家房屋側邊修建一條水泥路接上村上的公路,,經(jīng)過他的初步測量,公路長約150米,,其中需要修建一座小橋約25米,,大約需要資金35萬余元。面對這個數(shù)字,,他皺起了眉頭,,資金成了最大的問題,。
“修這條路不是為了我自己,是為讓三個村千余群眾走得安全,,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,希望上級部門能給予大力支持,給予資金方面的幫扶,,解決群眾‘行路難'的問題,。” 袁仁篤說,“但是不管多難,,我都要想方設法把路修好,,讓大家走的安全。”
他叫袁仁篤,,男,現(xiàn)年80歲,,中國共產(chǎn)黨黨員,,四川省合江縣柏松村人,村民都親切地稱呼他為“袁老支書”,。“肯干,、能干、會干,、舍得干”,,這是現(xiàn)任柏松村村主任劉萬華對他的評價。只要提起他,,人人都會豎起大拇指,。這是怎樣的一位支書?
38年如一日,,老支書譜寫不悔篇章
從17歲初任會計,,到55歲光榮退休,袁仁篤一干就是38年,。這38年里,,他當過會計、任過隊長,、還當上了支部書記,。“群眾選我,就是對我的信任,我有義務要把工作做好,。”袁仁篤斬釘截鐵地說到,。
以前的生活不富裕,袁仁篤就憑借著一股干勁,,帶領群眾走上致富路。白天,,他帶領群眾種小麥,、種水稻,群眾干時他在干,,群眾休息時他也在干,。晚上回到家中,袁仁篤還得忙自家的活路,。
“我是干部,,就得走在群眾前面,就得起帶頭作用,。”為了脫貧致富,,袁仁篤辦過紅苕粉絲廠、打米加工廠,、面粉加工廠,,還帶領群眾種過柑橘。沒有苗子,,他免費提供,;沒有技術,他免費指導,;群眾思想懈怠,,他挨家挨戶做工作。正是憑著這股“不服輸”的干勁,,袁仁篤贏得了村民幾十年的信任,。
懂經(jīng)濟、有頭腦,,老支書有本“致富經(jīng)”
退而不休,,熱情不改,袁仁篤依然走在致富的道路上,。“一寸光陰一寸金,,只要我走得、看得見,,我就要干下去,!”這是他的原話。
卸下了支書的重擔,袁仁篤養(yǎng)起了蜜蜂,,當起了“蜂王”,。“現(xiàn)在的蜜蜂有100余桶,到了天氣暖和的時候,,我準備把它們再分箱,。”袁仁篤介紹到。
養(yǎng)蜜蜂,,袁仁篤有獨特的技術,,那就是“追花走”、“流動放蜂”,。每到花開的季節(jié),,他就和三兒子開著汽車、拉著蜜蜂,、帶著帳篷,,哪里花開得好,就在哪里住,,等蜜蜂們“吃飽了”再去下一站,。最遠的,到過古藺,、貴州,;時間最長的,一出去就是2,、3個月,。有時借住在農(nóng)家,有時利用太陽能自己開生活,,總之,,袁仁篤把養(yǎng)蜂干得不亦樂乎。
“別看他年齡大,,可眼力還好,,管蜂、取蜂糖等技術活,,都是他在干,,我都不如他。”袁仁篤的三兒子開心地說著,。父子齊心,,其利斷金,光是養(yǎng)蜂,,一年就有20余萬元的收入,。
除了養(yǎng)殖蜜蜂,袁仁篤還種植了30畝真龍柚和5畝荔枝,現(xiàn)均已初投產(chǎn),,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,。
自己富了不算富,袁仁篤時刻不忘帶領村民致富,。目前,,他正在發(fā)動周邊群眾成片發(fā)展真龍柚。他承諾,,真龍柚苗他免費提供,,種植管理技術他免費指導傳授。只要大家肯干,,他盡全力支持。
言傳身教,、退位讓賢,,老支書事業(yè)后繼有人
袁仁篤育有三個兒子三個女兒,在教育子女上,,他一直堅持言傳身教,,要求子女們要愛勞動、多學習,、懂法律,、懂政策。在他的教育下,,子女們有的去了審計局,,有的去了質(zhì)監(jiān)局,還有的當了志愿軍,,都把他踏實,、肯干的精神傳承了下來。
55歲那年,,袁仁篤主動提出退位讓賢,。一方面,他感覺到年齡大了,,精力不足,;另一方面,他想讓年輕干部有更多施展才華的舞臺,。在“退休”之前,,袁仁篤也給了組織一個滿意的交待,培養(yǎng)推薦了一批能干會干的年輕干部,,其中,,劉萬榮從他退任至今一直連任該村支部書記,深受群眾好評。袁仁篤的事業(yè)有了可靠的繼承人,。
袁仁篤最關心的,,還有他的技術。“兒女們都各有各的前程,,只有三兒子,,愿意跟我學,我很高興,。”袁仁篤欣慰地說到,。不管是養(yǎng)蜂,還是栽種真龍柚,,他都把技術經(jīng)驗一點一滴地傳授給了三兒子袁衛(wèi)平,,至此,袁仁篤的技術也有了傳承人,。
缺資金,、缺幫扶,老支書也得“皺眉頭”
這段時間,,袁仁篤都徘徊在自家門前發(fā)愁,。原來,在他門前不遠處有條小河,,老式的石頭路面非常危險,,夏天漲水過不了,冬天長期下雨,,路面滑,。可這條路卻是柏松,、尹家坪,、水竹三個村一千多名群眾上街、看病,,以及學生上學的必經(jīng)之路,。
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,袁仁篤想從自家房屋側邊修建一條水泥路接上村上的公路,,經(jīng)過他的初步測量,公路長約150米,,其中需要修建一座小橋約25米,,大約需要資金35萬余元。面對這個數(shù)字,,他皺起了眉頭,,資金成了最大的問題,。
“修這條路不是為了我自己,是為讓三個村千余群眾走得安全,,我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,,希望上級部門能給予大力支持,給予資金方面的幫扶,,解決群眾‘行路難'的問題,。” 袁仁篤說,“但是不管多難,,我都要想方設法把路修好,,讓大家走的安全。”
文章點評